5
日據時期,總督府公布臺灣市制。大正
9
年(
1920
年)依市制規定,設臺北州轄市,置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之名,乃正式出現。
二、凱達格蘭族之家鄉
臺北市位於北臺灣的臺北盆地中央。據地
質學者推測,遠古時期的臺北盆地是一個大湖
沼,後經多年的沉積,始形成盆地。郁永河在
《
裨海紀遊》一書即如此寫道:「入甘答門(即
關渡門),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行十餘
里,高山四繞,周廣有百餘里,中為平原。」
正是指此。漢人入墾以前的臺北盆地,是原住
民凱達格蘭(
Ketagalan
)
族的居所,生活以採
集、漁獵、游耕為主。
凱達格蘭族為分布在北部臺灣的平埔族之
一,其聚居之地,南以現今桃園為界,北至三
貂嶺與宜蘭地區,其散布之處,則以基隆、淡
水、臺北等地為主。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的推
測,凱達格蘭族在三貂嶺形成部落後,即沿海
岸西進,途經基隆、金包里、富貴角、滬尾(淡
水)後沿著基隆河進入臺北盆地,在汐止地區
者為峰仔峙社、在松山地區為錫口社、在大稻
埕附近者為圭泵社、大龍峒附近者為大浪泵社,
並越過新店溪形成擺接社、秀朗社等,為臺北
盆地最早記載之住民。
三、荷蘭西班牙到明鄭
16
世紀時,已有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戎克
船往來兩岸,在雞籠、淡水一帶從事漁撈與貿
易。明天啟
2
年(
1622
年)荷蘭人入據大員(今
臺南安平),西班牙人遂於天啟
6
年(
1626
年)
進占雞籠、淡水,建立城堡,從事宣教與貿易。
明崇禎
15
年(
1642
年)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
牙人,接收雞籠、淡水的西班牙人據點,展開
貿易與傳教活動。明永曆
15
年(
1661
年)國
姓爺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圍攻熱蘭遮城;次年,
驅逐荷蘭人,領有臺灣,設承天府,置萬年、
天興二縣,此時的臺北即屬天興縣。鄭軍派遣
勇衛黃安督水陸軍戌守淡水,其後並實施屯田
制度,派兵溯淡水河入墾今關渡、北投地區。
四、清領時期開發經營
清康熙
22
年(
1683
年)臺灣歸清朝版圖;
翌年,設臺灣府,下轄諸羅、臺灣、鳳山三縣,
從此閩粵移民日增。康熙
48
年(
1709
年)陳
賴章墾號向官府請墾大佳臘地方(今艋舺、新
莊及大龍峒一帶)後,漢民移墾北臺者日多。
清乾隆年間,新店溪、淡水河匯集處的艋舺以
蕃薯市街(因漢民與原住民交易蕃薯而得名)
為始,逐漸形成臺北地區的政治、軍事與商業
中心,並在嘉慶年間成為「一府二鹿三艋舺」
的全臺第
3
大港市。清同治年間(
1862
年至
1874
年)大稻埕因茶葉貿易興起,臺北茶名揚
國際貿易市場。
清光緒
10
年(
1884
年)臺北建城;光緒
13
年(
1887
年)臺灣建省完成。首任臺灣巡
撫劉銘傳駐節臺北期間,有計畫的建設臺北城,
光復後的臺北市政府(原建成小學,今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