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臺北市年鑑
古臺北湖期的湖岸階地普遍仍在,階面大
致向盆地中心緩傾,代表海侵時代臺北湖的湖
水位置。
三、氣候現象
受到地形上的影響,氣候上有明顯的空間
差異。山區溫度,會隨高度遞減;冬季的差異,
則又大於夏季。
以臺北平地為例,依中央氣象局所提供之
民國
102
年臺北測站之各項氣象統計資料如下:
一、臺北市名稱的由來
清康熙末、雍正初,藍鼎元的《紀竹塹埔》
一文,曾有如下描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
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
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
腴,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臺北』民生
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當時所指的「臺北」,
係指竹塹以北的臺灣北部地區。
光緒元年(
1875
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向清
朝廷奏請創建臺北府,設府治於艋舺(當年臺
北市主要市區之通稱),並建築「臺北府衙門」
(
今中正區內),臺北始成為行政區域。光緒
10
年(
1884
年)臺北城興築完竣。
臺灣建省後,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以臺北
府城為辦公處所,建設以城內、大稻埕地區為
主,使得這兩地區與艋舺成為日後臺北市的核
心市區,合稱為「三市街」。
年累積雨量:
2541.4
毫米
年單日最大降雨量:
219.5
毫米(
102
年
8
月
21
日)
年降雨日數:
158
天
年平均溫度:
23.4
℃
絕對最高溫:
39.3
℃(
102
年
8
月
8
日)
絕對最低溫:
9.9
℃(
102
年
12
月
28
日)
年平均相對濕度:
70.3
%
臺北市受緯度、高度、地形及季風等因素影響,
氣候上屬冬暖夏熱,四季多雨,溫暖潮潤。
歷史發展探源
Part 2
清朝時期的臺灣巡撫衙門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司衙門
從草山(陽明山)看七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