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臺北市年鑑
築鐵路、開街道、設學堂,並將臺北府城規劃
為行政區,大稻埕闢為貿易區,今貴德街一帶
則劃為外僑居留地。此一城市規劃,奠定今日
臺北市的發展基礎。
五、日據時期基礎建設
清光緒
21
年(
1895
年)日本占據臺灣後,
在臺北城內設臺灣總督府。明治
32
年、
34
1899
年、
1901
年)日人進行臺北城內道路
的擴建、水溝的改善。明治
38
年(
1905
年)
拆除清末建立的臺北府城垣,依基址闢為道路,
並連結艋舺、城內、大稻埕三市街,擴大臺北
行政區域的範圍。大正
9
年(
1920
年)成立臺
北市役所成為州轄市,行政區除前述的三市街
外,更往今臺北市東區如大安、中崙、松山等
地擴展,並曾規劃為
60
萬人口活動的都市。
六、光復後之蓬勃發展
民國
34
年臺灣光復,明定臺北市為省轄
市。同年
10
月,廢日據時代的市役所,成立市
政府,劃為
10
個行政區;區以下設里,里以下
設鄰。
38
年中央政府遷臺,
39
年實施縣市地方
自治,臺北市首度選舉市議員,成立市議會,
奠定民主政治基礎。
55
12
31
日中央鑒於
臺北市已成為戰時陪都,且為全臺政治、軍事、
文化、經濟中心,遂於
56
7
1
日,由總統
明令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並於
57
7
月將市
郊的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等
6
鄉鎮劃入臺北市。此時,臺北市有
16
個行政
區。
79
3
12
日臺北市行政區域再度調整,
重劃為
12
個行政區,即目前的大同、中正、萬
華、中山、士林、北投、松山、南港、內湖、
信義、大安、文山等區,並維持迄今。
臺北盆地雖分屬臺北市、新北市兩行政體
系,形成雙子城的都會生活區,其發展將更形
緊密,尤其是捷運系統等交通網絡的延伸與發
達,民眾生活早已將行政區隔打破,形成大臺
北生活共同圈。
日據時期的臺北城開闢之三線道
臺北市政府大樓
台北
101
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