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漁業月刊NO.400
P. 9
漁博見聞
年度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107年
檢查船隻 受處分船隻
1186 2 1032 7 1093 4
837 16 821 13 528 5 205 3
比例
0.17% 0.67% 0.36% 0.19% 1.58% 0.94%
民眾自願性休漁,承諾整年漁船不離港、 不捕撈,將獲得休漁及禁漁獎勵金補貼,依船 大小最高可補貼至20萬元,當漁船老大擁有多 艘船,便可以縮減出海漁船,是兼顧漁民生計 又讓海洋生生不息的積極策略。
魚身回港照顧海洋生物
魚翅是華人文化的珍貴食材,以山珍海味 成為喜宴中必要料理,隨著漁業技術的快速發 展,捕撈鯊魚已不是難事,為了更有效利用漁 船空間,捕鯊船往往會在海上分解鯊魚,僅留 下魚鰭作為魚翅,魚身則因售價不高被拋入海 中,使每趟出海捕捉的鯊魚數量大幅增加,但 也讓鯊魚族群越來越少,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 樣性。漁業署從101年起,推動「鯊魚鰭不離 身」,規範漁民們不得在海上肢解鯊魚,回港 時需有鯊魚「全身」,養護成果獲各界肯定, 鯊魚族群終於不用過著躲避漁網的日子。
在政策推行後,漁業署於海港實行捕鯊船 抽查,避免漁民心存僥倖而違法偷渡魚鰭,7年 來漁業署已抽查5702艘漁船,違規受處分計50 艘(因網站統計數據公布至107年,本年度陸續 統計中),可見漁民的海洋保育共識與日俱增。
魚貝互助營造友善魚塭
水產中豐富的蛋白質是臺灣飲食中重要的 一環,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往往犧牲了生態! 嘉南沿海一帶,是養殖漁業的基地,生產大量 文蛤、虱目魚、臺灣鯛、烏魚、白蝦及鱸魚 等,年產量超過16萬公噸,但產地卻面臨嚴 重的環境劣化。因此,漁業署長期關注養殖區 的生產環境,投入經費改善魚塭周邊道路、排 水路等,降低漁民可能發生的危險,並鼓勵漁 民加入生態養殖,將文蛤放入虱目魚塭共生混 養,文蛤可協助淨化魚塭水質,減少養殖時投 入的藥物,對人有益,也讓鄉野間的鷺鷥們不 會誤食死亡,使生產與生態間逐步達到平衡。
蔚藍的海洋,是生命的泉源,地球上超過 90%的氧氣來自大海,我們需要海洋,正如同 我們需要呼吸般一樣重要,所以,海洋永續是臺 灣重要的課題,透過新的養殖技術、補貼獎勵漁 民等,漁業署努力讓臺灣海域上有著漁民豐獲的 笑聲,海洋中有魚群恣意悠游的美景。
小計 5702 50 (資料來源:漁業署官網-漁業統計>漁業資源養護及執法成果)
1.4% 0.8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