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漁業月刊NO.400
P. 12
10
文‧圖/暐昕設計
逢年過節,一尾白鯧放在餐桌上,不但色、香、味俱全更寓 意年年有餘,方方正正的形狀也有圓滿的象徵之意,且頭小刺軟, 肉多且爽口,適合男女老少品嚐,為熱鬧的佳節增添幸福滋味。
「鯧魚」早在明朝已有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有提 到:「鯧魚魚形似魚,而腔上突起,連背而圓,身肉甚濃,白如凝 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蔥、薑,之以粳米,其骨亦軟而可食。」 因魚脂豐富、無暗刺,外國人都稱呼牠為「Butterfishes」。經過 簡單地料理如煎、炸、烤後,就是一道海鮮美饌;尤其經熱油煎炸 酥化後的魚,越咀嚼越香甜且帶著多層次的口感,這箇中美味讓人 想來就食指大動。白鯧主要棲息在砂泥底水域,在臺灣海域中游動 的白鯧,繁殖季節集中在春末夏初,牠們為了繁衍下一代,從冬末 開始拼命迴游到臺灣沿海。每年一、二月份的是牠們的繁殖季,也 是魚體成熟且最肥美的時刻;到了三月,白鯧就要準備進入產卵階 段,我們也不應該再打擾牠們!
根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漁獲量趨勢圖」,1995年野生白 鯧一度有6,978公噸的紀錄,2002年開始急速下滑,2012年在官 方登錄的漁獲量趨勢上幾乎趨近於零,各地漁港若有零星捕獲, 馬上成為拍賣市場的搶手貨。 其主因為白鯧主食水母、浮游生 物、底棲無脊椎生物,不食肉餌,人們較難以釣獲,臺灣目前主 要取得的方式為刺網與拖網兩種,但數量稀少,且這兩種漁法早 已被視為傷害生態、不被鼓勵的捕撈方式。而在養殖方面,受限 於白鯧生長的海域溫度與鹽度條件導致養殖成本過高,因此大多 數出現在交易臺與餐桌上的都是來自於印度海域捕撈與中國大陸 進口的野生「自由鯧」。
專家表示,在魚市場挑選時,應挑選魚鱗光亮、魚眼飽滿清 澈有彈性、魚身硬挺不軟癱、魚皮略帶黏液、魚體無魚腥味、魚腹 無凹陷的成魚,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漁法、選對時節挑對魚,才 能讓美味永續。
白鯧 上
鼠年昌隆
FISHERIES EXTENSION
菜 過年「友漁」食當令, 年年「有魚」慶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