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國家地理雜誌
2014-8
飽餐一頓。「而且這些橈足類動物有特定的溫
度偏好,」葛雷米列繼續解釋,「所以我們能
預料,如果這些橈足類族群因為北極氣候變遷
而發生變化,小海雀的反應會很劇烈。」
橈足類動物相可能會有什麼改變呢?其中一
種體型較大、較富脂質的北極哲水蚤要依靠酷
寒的海水與海冰維生,因為牠們以生長在海冰
下的藻類為食。另一種較小、較精瘦的飛馬哲
水蚤在北大西洋相當常見,通常會隨著海流進
入北極地區,但不會在北極大量繁殖生長。然
而,在北冰洋的水溫升高幾度時,當中的競爭
平衡可能會隨之改變。較高的水溫與海冰的減
少可能會使得較小、較精瘦的橈足類取代較
大、較富脂質的,進而危害到小海雀和其他生
物。北鱈、鯡魚與許多種海鳥都以橈足類為
食,甚至連環紋海豹與白鯨等哺乳動物所賴以
維生的魚類,吃的也都是橈足類動物。這就是
科學家將北極哲水蚤視為北極地區關鍵物種的
原因。
葛雷米列和佛特捕捉小海雀的方法,是將一
塊塊「圈套毯」鋪在地上,小海雀踩上去時腳
會被纏住,如此他們就能為每一隻鳥秤重、測
量尺寸並套上標記環。有些小海雀也會被裝上
時間與深度記錄器或地理記錄器,這些微型化
的裝置大多裝在鳥的腳上或胸羽上,儲存可供
擷取的數據資料。地理記錄器會追蹤小海雀完
成繁殖後往南遷徙的路徑。時間與深度記錄器
則會顯示鳥兒潛水的深度、每次潛水歷時多
久,以及每天花多少時間如此辛苦地覓食。根
據先前在格陵蘭和斯匹茲卑爾根島的研究經
驗,葛雷米列和佛特知道在冬季期間,只有飛
馬哲水蚤可吃的小海雀一天最多必須覓食十個
小時,才能滿足能量需求。若是到了牠們必須
孵育並餵食幼雛的夏天,仍只能用這種極為費
力的方式取得食物,情況會比冬天糟多少?
8
月下旬的某個星期一,
我們在經過兩次嘗試
後成功抵達魯道夫島北岸的弗利格利角,這座
島是群島最北端的島嶼。在這裡,保羅.羅斯
和我溜到陸地上,打算走到冰川頂端。
我們小心翼翼地從海灘往上爬,因為前一晚
有兩隻北極熊在這一帶現蹤,這天早上又有另
一隻。但牠們似乎已經晃到別處去了,前方沒
有危險。我們身邊一如往常地跟了一位保全人
員:他也是一名年輕的俄羅斯男子,名叫阿列
克西.卡巴尼辛;他身上帶著閃光彈、無線
電,以及一支
Saiga-12
自動霰彈槍,彈匣裡先
裝了一些空包彈,然後才是實彈。這天陽光燦
爛。一個龐大的冰穹從我們登陸的海角西側朝
內陸緩緩上升,光滑的圓弧宛如月彎一般,向
本次「原始海洋考察計畫」有部分是由寶珀錶、大衛杜
夫香水與您的國家地理學會會費慷慨贊助。
一隻北極熊朝著我們
大步走來。突然間,
我覺得我們似乎
只是一個雪白餐盤
上的三塊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