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臺北市年鑑
(
九)臺北市政府與臺北市議會運作
臺北市政府與臺北市議會間之權力運作,
除透過上述正式之施政報告、專案報告、議案
審議、質詢、協調、聽證及覆議等法定程序處
理,並利用各種非正式協調,消除歧見,約有
下列幾種方式:
1.
臺北市政府各局處首長與臺北市議員之非正
式接觸。
2.
經由黨團(執政黨團)運作協商。
3.
由政黨會議協調。
4.
上級政府(中央政府)整合協調。
以上為臺北市之政制及其關係與運作,此
種制度設計的用意,主要是為了保障人民權利、
節制行政權及立法權之無限制擴張,共同為市
政發展各盡其力,謀求全體市民之福祉。
結論
臺北市自西元
1884
年建城以來,植基於
各時期的政制經營與建設及居民不斷地興革,
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蛻變為政經大城。現今的臺
北市因擁有獨特的市區航空站松山機場及便捷
的城市公路、捷運網絡連結南北向及東向高速
公路與電氣化鐵路、高速鐵路等陸上運輸網絡,
向外可連通基隆港、臺北港、桃園航空站,使
得國際經濟貿易工商業活動鼎盛。臺北市的社
會發展,由於市民與外籍或大陸地區人士聯姻
的情形日益增加,伴隨新移民的遷入,帶來異
國風情餐廳、生活飲食文化,融合成多元文化
社會。臺北市的居住環境在臺北市政府推動一
系列的都市更新、藍色公路、活化淡水河、花
園城市、路平及騎樓整平等專案計畫以改善都
市環境與城市景觀,讓臺北市成為具國際前瞻
的宜居城市。在《遠見》雜誌民國
102
年
7
月
號第
325
期「
2013
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中,
臺北市在各方面的排名皆表現傑出,再度蟬連
全國第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臺北市所擁有
的優越的城市競爭力,在中央政府積極推展自
由貿易的經濟政策之下,帶領其他縣市向上提
升,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將大放異彩,成為耀眼
於國際經貿舞臺的偉大城市。
行政專有名詞
.
10
個行政區:民國
34
年
10
月,廢日治時期的市役所,成立市政府,劃為松山、中山、大安、古亭、城中、建成、
延平、大同、龍山及雙園
10
個行政區。
.
6
個鄉鎮: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景美及木柵。
.
16
個行政區:民國
57
年將臺北縣
6
個鄉鎮納入,行政區改為松山、中山、大安、古亭、城中、建成、延平、大同、
龍山、雙園、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景美及木柵
16
個行政區。
.
12
個行政區:民國
79
年將
16
個行政區重新劃分為松山、信義、大安、中山、中正、大同、萬華、文山、南港、
內湖、士林及北投。
.
456
里、
9571
鄰:松山
33
里、
762
鄰。信義
41
里、
914
鄰。大安
53
里、
1029
鄰。中山
42
里、
872
鄰。中正
31
里、
584
鄰。大同
25
里、
524
鄰。萬華
36
里、
722
鄰。文山
43
里、
995
鄰。南港
20
里、
444
鄰。內湖
39
里、
909
鄰。士林
51
里、
989
鄰。北投
42
里、
827
鄰。
.
8
個選舉區:第
1
選舉區:士林、北投;第
2
選舉區:內湖、南港;第
3
選舉區:松山、信義;第
4
選舉區:中山、
大同;第
5
選舉區:中正、萬華;第
6
選舉區:大安、文山;第
7
選舉區:平地原住民;第
8
選舉區:山地原住民。
深 度 報 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