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臺北市年鑑
一、地形地勢
臺北市位於臺灣本島北部,包含臺北盆地
東北半部及鄰近的丘陵區。四周與新北市境接
壤,北、東兩面以丘陵地區及基隆河谷,鄰接
新北市的淡水、三芝、金山、萬里、汐止、石
碇、深坑等區;西、南兩面,以淡水河及其支
流新店溪、景美溪等界臨新店、中和、永和、
板橋、三重、蘆洲及五股等地。市界最北達竹
子火山南側小峰,為北投與三芝、金山兩地交
界;東端是南港與汐止、石碇兩地的交界,南
端為文山與新店的分界,極西為北投與五股相
對的關渡隘口。全市南北長
27.655
公里,東西
20.754
公里,市界周圍全長
216
公里,面積
271.7997
平方公里。
從地勢上看,臺北市的地形以東北和東南
兩側較高,主要為火山及丘陵地區,面積約占
全市一半以上;北部大屯火山區,地勢高而幅
員廣;南北丘陵地區之間,地勢低平,屬盆地
及河谷平原,略向西北傾斜。
在臺北市轄內,景美溪、新店溪與淡水河
流經南、西邊緣;基隆河及其支流雙溪、紫明
溪(磺溪)、北投溪等流貫市區後,則由關渡附
近匯入淡水河,經淡水流入臺灣海峽。淡水河
沿岸早期是臺北經貿的精華區,如艋舺、大稻
埕等地均是商業交易重鎮,也是北部重要文化
發展起源地。
二、地形區分
臺北市地形依其地勢起伏和地質構造,可
區分為火山、丘陵與盆地等三種地形區,山地
面積約占總面積
8.49
%、
盆地面積占
86.33
%,
其餘為河川面積占
5.08
%。
一)火山區
境內的火山區,乃大屯火山群的一部分,
主要由安山岩質的數座錐形、鐘形火山構成,
著名者有七星、紗帽、小觀音、大屯、面天等
山,均屬死火山,但迄今仍有局部的後火山活
距今
300
多年前的臺北,原本為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居所,由
於漢民族的移墾與開發,臺灣發展重心北移,臺北逐漸發展成臺灣北部重鎮。
19
世紀中葉西潮東漸,北部滬尾開港,淡水河沿岸開放通商,引發大稻埕地區
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奠下臺北厚實的經濟基礎。擁有優良的地理環境,山水
環繞,氣候舒適,加上勤奮的先民,代代相傳,為臺北市累積了寶貴又豐富的
資產,躍升為國際現代化城市的一員。
地理環境概說
Part 1
臺北市的中心及四極地理位置,分別為:
中心:
內湖區西康里(東經
121
˚ 33' 20"
北緯
25
˚ 05' 14"
極東:
南港區舊庄里(東經
121
˚ 39' 30"
北緯
25
˚ 01' 51"
極西:
北投區關渡里(東經
121
˚27' 10"
北緯
25
˚ 06' 59"
極南:
文山區指南里(東經
121
˚ 35' 22"
北緯
24
˚ 57' 42"
極北:
北投區湖山里(東經
121
˚ 33' 04"
北緯
25
˚12' 46"
臺北
概況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