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業。早先臺北的客家人多定居在三張犁、士
林、石牌或南昌路、泰順街、通化街、南機場
等地區,而近年移入者多以就業或就學方便,
來尋找住所,目前則以大安、士林與內湖區居
多。為了不讓家鄉的傳統文化漸漸消逝,特別
將家鄉的信仰文化、傳統習俗與生活特質,帶
進這個全臺的首善之都。臺北市客家族群除了
擁有以客家族群人文、藝術、精神的內涵,也
建構全臺第
1
座「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透過
舉辦豐富且不同主題的客家信仰與禮俗文化活
動,讓客家文化在臺北市能夠延綿流長。
二)客家「伯公」祭典
客家「伯公」信仰是最親近人們生活也是
庄落的守護神,所以客家人視土地神如家中長
輩般的親切與尊敬。民國
102
年農曆
2
2
土地公誕辰前夕,臺北市的客家鄉親群聚舉辦
伯公生」慶典活動,一起為伯公祝壽,活動
當天湧入眾多鄉親前來參加,也結合社區鄰里,
規劃客家豐富的文化活動及美食體驗,呈現客
家文化的多元內涵。
三)客家三山國王祭典
三山國王信仰是廣東潮州客家人的原鄉自
然信仰,日後潮州客家移民渡臺開墾也隨之奉
請來臺,故舉凡蓋有三山國王廟的地區,幾乎
都可找到客家先民開墾的痕跡,三山國王也演
變成為臺灣客家族群的重要信仰文化之一。臺
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於三山國王大國王聖
誕前夕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三山國王信
仰文化活動」,讓市民深入瞭解三山國王的信
仰及在臺北傳承發揚三山國王的信仰文化。
四)臺北客家義民祭
義民信仰源自清朝時期,為臺灣本土信仰,
在臺灣各地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義民爺
香火。臺北市客家鄉親有感於臺北市區沒有義
民廟,為使臺北市客家鄉親也能祭拜義民爺,
民國
77
年起每年皆恭請新埔坊寮義民本廟義民
爺北上祈福,讓旅北的鄉親也能得到義民爺的
保佑,透過官方與民間客家社團的團結合作,
年年熱情投入義民祭典的籌劃與辦理,讓「客
家義民祭典」成為北臺灣的一大民俗信仰活動。
97
年起臺北市政府將傳統的義民祭典結合,最
具傳統義民精神的挑擔奉飯和創意踩街活動,
轉型成為「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
102
年在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第
26
屆「臺北客
家義民嘉年華」,邀請全臺各地義民廟共同參
與,活動內容包括迎神遶境、安座大典、打八
仙、客家大戲、三獻吉禮、挑擔奉飯活動、踩
街創意秀、主祭大典及義民之夜晚會等。
義民爺
義民爺的歷史幾乎都與歷代客籍人士保鄉衛民的感人故事有關,目前全臺大約有
50
多間義民廟,其中新竹縣
新埔枋寮義民廟普遍被視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各地義民廟分香廟多源於此,其他尚有苗栗義民廟、屏東縣竹
田六堆忠勇公等等。後來客家人以此作為凝聚客家意識的媒介,義民爺就被專指客家人了。民國
44
年政府公
布訂定農曆
7
20
日為義民節,自此正式成為客家人年度重要節日之一。
深 度 報 導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