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住民族文化在臺北
民國
102
年居住於臺北市之臺灣原住民
族群約
1
萬
5,155
人,在族群人數上以阿美
族人最多,其次為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
等,而在分布上則以內湖、文山、北投、南
港、士林區居多,
14
族原住民散居於臺北
市
12
行政區,讓臺北市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傳統祭儀是原住民文化中最為重要之資產,
族群不同,祭儀也互有差異,祭儀的內涵有
基於對祖靈的信仰、對天地的崇敬、收穫的
感謝、狩獵前的祈福等;而隨著社會的變遷、
居住的遷徙,原住民從部落移往都市後,與
傳統文化的連結漸趨式微,臺北市政府為使
移居臺北市的原住民族人能拾回傳統,並藉
此聚會交流,遂發展出有別於傳統部落祭儀
的「都市型原住民文化祭」活動,在臺北市
的城市一隅展現原住民族的人文風華。
(
一)娜魯灣文化節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每年於
9
至
10
月間辦理娜魯灣文化節系列活動,
內容包括傳統祭儀、傳統體能運動會、音樂
晚會等,民國
102
年以人數最多之「阿美族」
為主,於
10
月
15
日由臺北市長光同鄉會於
花博園區舞蝶館周邊呈現阿美族年齡階層及
傳統歲時祭儀。阿美族文化最大的特色為年
齡階層制度、母系社會及豐年祭,為使在都
市長大鮮少參加年齡階層制度的阿美族人可
以重拾傳統社會制度,特於
7
月
20
日至
8
月
24
日於北原會館辦理「阿美族年齡階層
訓練課程」,內容包括阿美族年齡階層制度
介紹、各部落年齡階層制度說明、歌舞教學
等課程,計有
40
餘名國小至大專院校之原
住民青年學子參加,透過學習深入瞭解傳統
文化,而這些學習成效亦全在娜魯灣文化節
歲時祭儀中完整呈現,從報訊息、成年禮、
Sikawasay
(
祭司)進行祈福除穢、迎靈、
宴靈及送靈等,讓參與活動約
500
名來賓共
賞在臺北市難得一見的傳統祭儀,除了瞭解
整個祭儀內涵,參與人員並共同攜手吟跳大
會舞,深具教育意義。
(
二)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全國原住民族人口總計有
53
萬
2,000
餘人,而臺北市僅
1
萬
5,000
餘名原住民,
多元化節慶
Part 2
阿美族
Sikawasay
(
祭司)祈福除穢
阿美族傳統歲時祭儀
阿美族成年禮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