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國家地理雜誌
•
2014-8
撰文:麥肯齊.芬克
McKenzie Funk
攝影:卡斯坦.彼得
Carsten Peter
在
中國數一數二、也是全世界數一數
二大的洞穴內,我們蹲伏在泥巴地
上,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聲,以及
遠處傳來的滴、滴、滴的水聲。眼前只看得見
一片空無。接著,我們把目光轉向連接到雷射
掃描儀的筆電螢幕,紅玫瑰洞便呈現眼前。為
了避免被雷射光束照到,我們蹲伏在乾裂的泥
巴地上,但螢幕上的畫面帶我們飄浮到了
290
公尺高、宛如大教堂拱頂的洞頂。我們在一座
湖泊上方盤旋,然後降落在湖的對岸。
「
真像『
Google
地球』,」我說。
「
像《駭客任務》,」負責操作筆電的薩丁
尼亞地球科學家丹妮葉拉.潘尼說。
這座洞穴的數位影像比現實中的樣子還要真
實。現實中的洞穴是很暗的。陰暗無比。在大
型的洞室裡,就算使用比傳統乙炔燈亮好幾倍
的現代
LED
頭燈,也還是只能看到前方或上方
50
公尺左右的地方,很難再看得更遠。即便是
最明亮的光線,碰到霧氣或空無也沒轍。想看
見更多是很自然的事。
就是因為想看見更多,安迪.伊維斯才會在
30
多年前來到中國南方。這個在當年仍相當封
閉的國家擁有全世界最密集、名為「喀斯特地
形」的奇異地貌:包括滲穴、石塔、石林,以
及數個世紀以來因為雨水溶掉了可溶的基岩
(
通常是石灰岩)而形成又消失的河流。這片
蒼翠山景正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水墨畫裡的
經典景致,而藏在底下的,則是全世界數量最
密集、尚未被記錄的洞穴。
也是因為如此,伊維斯才會又一次來到中
國,而這一回,他早已磨損的探洞背包裡塞滿
了新的筆電和電池,以及一台價值超過
10
萬美
元、租來的
3
D
雷射掃描儀。在洞穴裡,科技
可以捕捉人眼看不到的事物。他計畫在至少三
個全世界最大的洞室內待一個月,打開掃描
儀,為它們進行史無前例的精確測量。
伊維斯是個六十好幾、滿頭白髮的英國人,
常有人說他發現的土地比現在還在世的任何人
都多。他帶領的探勘隊伍已經記錄了
530
公里
的新洞穴通道,而且還在增加中。「這就是我
探洞的原因,」他說。「為了探索。在探洞的
領域,你有機會成為第一人。假如還有哪個國
家、哪個大陸是沒人探索過的,我就會去。」
現任英國探洞協會主席的伊維斯於
1982
年首
次來到中國。當時他剛在印尼結束探勘,回程
途中短暫造訪了中國的喀斯特地形之鄉,也就
是氣候潮溼的桂林市。當時,廣西這座尖峰環
繞的城市以及附近地區完全是另一番面貌:腳
踏車很多、汽車很少,農民穿著藍色工作服,
外國人身邊總有地陪跟著。伊維斯和伙伴略過
了大部分的觀光行程,為的是跟中國地質科學
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官員會面,如此建立起來
的關係促使了中英兩國的探洞專家在接下來
30
年裡深入石灰岩洞。他們發現洞穴的速度幾乎
跟中國那些年間的轉變同樣快速而驚人。
這一次,伊維斯與十位國際探洞專家一起來
到桂林。抵達時,迎接我們的是一座人口暴增
到將近
100
萬的城市,充斥著計程車與機車的
聲響。這個新中國擁有高速公路和豪華商場,
山峰被變成了礦場以供應迅速繁榮的經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