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小傳
 33
科尼格和科曼發現,伊氏石斑魚只有在產卵
的時候才會真正遠行。「每到交配期,牠們就
會長途洄游到產卵地,有時移動將近
500
里,」科尼格說。來自各處(可能包括整個大
西洋濱海帶)的伊氏石斑魚會成群聚集在近海
的沉船或礁石附近,在暗夜裡彼此碰觸、摩
蹭、發出聲音,排出精子與卵子培育下一代。
不論交配結果有多成功,要讓這種大魚的數
量回復到歷史高點可能只是夢想。科尼格說,
由於暴露在含汞的海水中,這種動物承受了
慢性毒害的衝擊」。「水中的汞含量已經造
成了成魚的肝臟病變,」他說。這不僅有可能
是伊氏石斑魚數量減少的部分原因,還意味著
我們不該把這種魚吃下肚。「抓到任何超過
1
公尺長的魚,你都得把牠扔回海裡,」曾經從
事商業捕漁、如今則協助保育工作的唐.德馬
利亞說。因為含汞的緣故,「這些魚吃不得。」
伊氏石斑魚的未來也跟幼魚的育幼場――紅
樹林――息息相關。幼魚會在紅樹林糾結的根
系之間生活到五歲左右。但海岸開發、農業以
及汙染物都威脅著這些淺水棲地。
說到最後,漁民、生物學家、甚至是政府官
員想要的其實是一樣的結果:一個數量夠多、
生命力夠旺盛的石斑魚族群,既能吸引潛水客
前來,也不會因為被釣了幾條而崩潰。這場辯
論持續的同時,議題主角伊氏石斑魚也持續在
浪濤底下隆隆發聲。
這些大魚也只希望牠們的聲音能被聽見。
j
佛羅里達的朱匹特附近,伊氏石斑魚懸浮在名為「錫安
列車」的人工礁石上方的強勁海流中。這種魚會以幾十
條甚至幾百條的規模聚集在沉船或礁石附近準備產卵。
這種行為在每年
8
9
月的新月期達到高峰,牠們因而很
容易被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