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中華技術127期
P. 26

  1
  24 │No.127│July, 2020
  問:以捷運運輸為骨幹之大眾運輸路網,是 否在市區公車運輸或綠色運具(接駁系 統中的所謂最後一哩路)方面,市府有 甚麼發展理念和願景?
答:臺灣的公路規劃源自美式思維,但城市卻 是歐式的結構,所以我們的城市非常小而美, 道路不是很大,人口卻非常密集。過去我們在 學習交通規劃或是工程設計時,主要是引用 AASHTO(美國國家公路與運輸官員協會)相關的 規範及法規,它主要的邏輯是流量(Volume)與容 量(Capacity),就是所謂的V/C(服務流量/容量比) 問題,車輛愈多道路容量就要越高,即路變寬 變多,可是這件事成立的唯一條件,就是需要 有足夠的土地。
  臺灣近年來步入老年化社會,因應銀髮 族的需求,設計上政府責無旁貸,如何讓民眾 無障礙且有效率的進出捷運站,是很重要的課 題。妥善規劃最後一哩路,以大幅吸引民眾去 搭乘捷運設施,有以下構想:
一、路權道路分配
  臺灣多數縣市的舊都市計畫,其實沒有預 留足夠的退縮地。它們的人行道寬可能僅有兩 米,還要容納變電箱及候車月台等設施,民眾 能使用的人行空間變得更加擁擠。歐洲道路像
臺灣一樣小而美,可是它們願意把道路路權重 新分配,我曾經想過使用路權道路分配的方式 處理臺中的問題,但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因若 以車流的邏輯來思考,在既有道路不夠用的情 況下,還要分配到其他不同的屬性上,民眾反 彈將會很大,因此人行空間難以被保障,所以 在舊城區,處理最後一哩路的規劃是更加有難 度。
  但在新的都市計畫區內,有保留足夠的退 縮地做人行空間,而在舊城區及新舊混和的都 市區域上,目前尚無比較好的解套方法。曾經 也有專家學者建議,臺中市中區要限制機動車 輛進入,但因在地店家仍有不同意見,最後就 無疾而終。
二、捷運興建與城市再造更新
  未來在興建捷運的同時,有機會完成都市 再造更新,重新整理道路、停車場、候車月台 及人行空間等設施,藉由交通局與都發局的攜 手合作,完成最後一哩路的規劃。
  過去在做捷運綠線時,太快將圍籬拆掉 還路予民眾。應該利用此機會,重新整理捷運 周遭的設施,如:人行空間、停車場、候車月 台、指引標誌及公共自行車(ibike)等設施。
    人物專訪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