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中華技術127期
P. 10
1
8 │No.127│July, 2020
來
將擁有捷運建設的都會,就相對重要。其實 一個都會區要轉型,從外觀、周邊環境,軌道 建設給城市甚麼樣的素材,未來便會形成甚麼 樣永久的功能、機能,帶來相對應的變動,產 生非常大的一個差異性,我們也常常到國外去 看所有的捷運建設案例,有的規劃的很好,有 的規劃的比較不完善,或許於建設之初,也是 為了因應當地的環境而產生的成果。
對於「環境的改善與融合」,桃園捷運 綠線採統包模式興建,從興建開始,就納入思 考,以現桃園綠線G04站做的聯合開發大樓為 例,便以將其塑造成微型城市為概念,進一步 就是一個供跟需的議題,供應的部分除了考量 現有的需求外,必須先跳脫思考,考量未來這 個區域想要有甚麼樣的願景,所以在規劃設計 的時候須先將這些考量的元素放進來,既然是 為了吸引更多台北跟新北的人來桃園工作或定 居,必須先創造這個區域的機能,由聯合開發 中政府部門可以分一些樓地板面積回來,就可 利用公共部分來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因為希望 來這邊住的人,上班的時候到捷運站托幼托老 都可以,接著直接到台北市上班,下班的時候 接到小孩,旁邊超級市場東西買一買,然後坐 短距離的轉乘,就可以到家,甚至思考在這個 區域裡面,除了供托之外,是否可能也會在加 一些小型的醫院、診所,對於聯開大樓上面有 住宅,但下面有健檢或診所,不舒服找醫師看
(左)陳文德局長
診,或作轉診大型醫療機構之判斷,導入類長 照的觀念。其實就是想要把整個生活機能都帶 到捷運場站,並與環境融合。以車站區為微型 城市的概念,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利用捷運 站地下連通,也可以不用再走到外面的大馬 路,整個就都可以把它結合起來,包含一些社 福的機構也全部都在,也把城市立體化。
從這個概念出發,請我們的同仁去思考, 每一個車站的定位都要不一樣,而一個捷運
人物專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