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
P. 17

所的博士班有很多的學生,是從碩士班直升,念碩士班時,已經 修過的課程,到博士班的時候如果上課內容是一樣,就沒有重複 再修的理由。 但若把這些課程重新統整,不同深度的課程,有不同的上課方式, 例如基礎的學分以課堂授課為主,較進階的學分,可以碩、博班 合併上課,或是博士班的部分,以討論的方式為主,我們希望能 去做一個區隔。 【制式規定的鬆綁】 課程統整部分擔任所長期間,適逢研究所學生數,受到教育部管 控最嚴格的階段,許桂森教授卻在這個時期,選擇限制招收博士 班學生人數,一來提升博士班學生素質,二來也因此解決了分配 不均的師生現象。 許桂森教授說,我們不希望所有的學生,都集中在某幾個實驗室 裡面,尤其是外招進來的學生,所以也制定了每個老師能夠招收 學生人數限制的辦法。 許桂森教授同時也針對一些較沒彈性的制度,去做調整,像是, 基醫所博士班學生一年要參加多少場的 seminar ( 專題研究 ),或 者參加幾場校外演講,畢業的英文門檻,都會影響到一個學期能 夠拿到的學分。 許桂森教授說,所謂鬆綁的意思是,我認為一個學生要畢業,不在 於所裡面的規定,而是在於他的論文指導的 committee ( 委員 ), 認定這個學生,是不是已經符合資格,是不是可以成為 PHD。 我認為最了解學生的 performance 跟進度的,是最接近學生的指 導教授,所以我把權限下放給 committee,讓 committee committee 去決 定這個學生,可不可以畢業,需要該修哪一些課程,他該考出怎 麼樣 qualify。 許桂森教授表示,我不是太會去干涉 committee 的決定,甚至覺 得系所裡面的規定,不能因人而設,如果變成一個 standard 的 的 話,學生可能只是為了應付,而不是為了讓自己提升。 鬆綁固有的制度,可能相對讓學生感受比較輕鬆,惟當時許桂森 教授的基本態度與做法,是認為站在一個已經是成年的學生,為 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要負責任的態度,讓學生能夠比較有彈性、 有空間的去學習與完成學位,這也是對於基礎醫學研究所學生的 基本要求。 【回歸基礎醫學人才的培育】 基礎醫學研究的本質在於基礎研究的扎實,許桂森教授在擔任所 長期間,觀察到選擇念基醫所博士班的學生,基本上已經設定了 未來教職的目標,近 10 年基醫所畢業生,面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為教職飽和,找教職的工作相當不容易,許多學生選擇當博士 後研究員,在找不到教職,卻又不想放棄追求教職的這個夢想的 時候,只好選擇繼續擔任研究員,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的確在過去大概 10 年到 15 年,我們栽培了非常多到處做博士後 研究的學生,雖然有部分學生轉到業界,但畢竟還是少數,在經 過很多次的討論,譬如說,教育部前幾年給了一個可以跟業界共 同培育博士班的 program。成大基醫所也申請到了,可是老師跟 學生意願都不高,可能老師認為學生在唸博士班時間,已經相當 短,若又同時兼任業界工作,會無法確實完成博士班希望的培育。 【創新 - 跨領域研究】 許桂森教授談到近年來,基醫所畢業生,語重心長的建議,社會 趨勢已經不同,競爭力展現在不同的地方,若在學期間,就能培 養出解決問題、創造新的知識能力,就能跟上瞬息萬變的研究步 伐,不至於喪失從事研究的目的。 許桂森教授認為,成大基醫所的訓練出來的學生本身已具備相當 研究能力,要多爭取出國機會,體驗國外做研究的態度跟生活, 不要停留在自己滿足的態度上,看不到世界的進步。沒有出國不 曉得世界走到哪裡,因為停在自己領域裡面,或停在電腦裡的想 像,並不曉得世界已經變化了。 成大基醫所學生在很多地方,都受到肯定,尤其是在研究態度上 的配合。但是從另外一個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就是按部就班, 甚至墨守成規,許桂森教授認為,以現在的研究的領域跟突破來 講,這一種做實驗的態度跟方法,基本上已經不太容易突破,所 以他鼓勵學生要多做比較突破性的、創新性的研究與技術開發。 歷任所長專訪∣ 14 


































































































   15   16   17   18   19